,是指将我们正常的生活、工作、及环境等现实各类数据信息,利用计算机、网络等电子信息工具进行记录、整理、编辑、统计、分析、存储、传输、交换以及维护管理,以电子信息数据管理方式取代传统纸质记录管理方式。即
◼ 早在1956年,在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下,制定了我国《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》,选定了计算机、电子学、半导体、自动化四项科学规划建设的紧急措施。
◼ 随着科学进步,特别是计算数学等基础理论技术进步,及计算机科学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以及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陆续出台。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基本成熟。
◼ 1984年9月15日,国务院发出通知指出,为了迎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,加速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,必须有重点地发展新兴起的产业。在现代新兴起的产业群中,信息产业是最重要、最活跃、影响最广泛的核心因素。要逐步装备我国的信息产业,并以各种信息技术方法为改造传统工业服务。
在“七五”期间(1986-1990)十二项重点工程:邮电通信系统、国家经济信息系统、银行业务管理系统、电网监控系统、京沪铁路运营系统、天气预报系统、科技情报信息系统、民航旅客服务计算机系统、航天实时测控与数据处理系统、公安信息系统、财税系统、军事指挥系统。并建立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贴息贷款,支持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。
以“三金工程”(“金桥”“金卡”“金关”)的启动为标志,正式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,确立“推动信息化工程实施,以信息化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”的指导思想,在各领域、各地区、各部门相继形成了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浪潮。
以“首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”召开为标志,界定了国家信息化的含义和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,提出了符合国情的信息化发展总体思路,充实和丰富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内涵。会上通过的《国家信息化“九五”规划和2010年远大目标》成为中国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里程碑。全国的信息化工作从解决应急性的热点问题,步入有组织、有计划的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正常轨道。
这一时期,以《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》为标志,“建议”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,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举措,成为引领我国工业化、信息化、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。为了贯彻这一方针,国家发展计划委编制了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》,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信息化规划,是规划和指导全国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,《专项规划》全方面分析了信息化面临的国内外形势,回顾和总结了我信息化建设的成就和问题,提出了“十五”推进信息化的发展方针、发展目标、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。
信息化的意义:信息化,推动各种数据信息管理从线下到线上,从手工到自动,从人力到机器,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化发展,推动流程再造。信息化建设发展,解决数据信息难保存、难加工、难交换等痛点问题,提高生产力水平,改变管理运营作业流程,提高劳动生产率,推动社会经济生活全面发展。
信息化的痛点问题:信息化,并没改变传统生产关系、组织架构。随着信息化建设深度发展,逐渐体现出传统生产关系、组织架构及信息标准化不足、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瓶颈,产生信息化工具不兼容,重复建设,信息数据碎片化、非一致、无法共享交换,大量信息孤岛、无效数据堆积等一系列问题。随着信息化建设逐步深化,逐渐显现出城市建设、产业建设、市场建设、民生建设等领域在地区、行业、产业业态、主体机构等方面,发展极不平衡,差异越来越大。
专注各行业各领域企业级数智化转型、人脉价值链建设、及数字资产项目孵化等领域,以“降本增效”的低成本的方式,助推企业/个人经营发展。